天灸又稱發泡療法,首見於南北朝時期宋宗懍《荊楚歲時記》,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從廣義上講屬於現在的『穴位敷貼療法』。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是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為何要選在『三伏天』進行?所謂『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從夏至開始,依照乾、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庚日每十天重復一次。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即中醫所說的『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這時氣候炎熱,人體腠理開泄,選擇此時在特定的穴位上貼敷特殊調配的藥物,則藥物容易由皮膚吸收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的運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藉以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旨在使『正氣存內,邪不可乾』以防冬季發病。這種作用通常不僅僅是穴位、藥物功效簡單的疊加,而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因而能取得在通常情況下單純用藥或針灸所不能達到的療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請諮詢註冊中醫師再作相應選擇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