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尚不清楚。起病缓慢,其临床可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可表现为其中的一项或数项,有时可伴有重度高血压。本病病情迁延,或时轻时重,常因感染诱发或加重。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病情可逐渐发展成为慢性肾衰竭,有的甚至需要透析治疗。
中医古籍中没有“慢性肾炎”之名。但根据其相应症状的描述,本病可归属于中医“水肿、尿血、虚劳、腰痛”等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有关论述,以水肿为主。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已有本病描述,《素问•水热穴论》提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汤液醪醴论》则提出了“开鬼门,洁净府,祛瘀陈莝”,针对水肿的基本治疗原则。
中医以其临床不同的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按尿浊辨证治疗;以血尿为主者,按尿血进行辨证治疗;如果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可根据水肿病进行辩证治疗。由于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因其临床证型颇多,多为本虚标实。如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湿浊中阻、肺肾气虚、水湿内聚、湿热内蕴、湿浊中阻、水湿内聚、瘀血内阻等。临床上慢性肾炎辨证分型繁多,当中其中尤以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湿热内蕴等证最为常见。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常用治法有健脾补肾法、清热利湿法、益气活血法等。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参芪地黄汤等。常用的中药有针对慢性肾炎治疗时,补气药,包括黄芪,白术,山药,人参;收涩药,包括金樱子、芡实、山茱萸、五味子;活血袪瘀之品,包括丹参、水蛭;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等;补阳药,莬丝子;补阴药、黄精、枸杞子等。由于慢性肾炎为慢性病,久病必虚,因此补益药为主要用药,如是黄芪、白术、山药、人参、芡实、黄精,黄精、山茱萸,淫羊藿、莬丝子等为常用的补益药。其他以活血袪湿并见,袪湿用茯苓、泽泻、玉米须;活血用生地、丹参、水蛭。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精、芡实、金樱子、水蛭等对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疗效。
另外,慢性肾炎在治疗本证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其标证情况。如慢性肾炎病程长,正虚难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虚则不耐邪侵,外邪侵袭;或水湿内停,湿热郁结。湿热又可进一步困脾累肾,既可困阻中焦,致脾不升清而浊俱下,又可扰乱下焦,致封藏失职,精随溲泄而成蛋白尿。而慢性肾炎蛋白尿长期运用糖皮质激素,也易导致阴虚或湿热内生;而过于温补或过服温补之品,也每易生热。因此中医治疗过程中也常常注意清化湿热。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慢性肾炎经常并发血瘀证,加重病情进展,因此活血化瘀治疗对于肾病治疗颇受重视。
由于慢性肾炎是一慢性疾病,除了恰当的治疗外,平时还需要良好的调理,其中包括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也避免过逸,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对于平时易感冒、咽喉炎或并发慢性鼻炎等应及时给予治疗。中医认为外邪侵袭是疾病加重或复发的常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十分强调防治外感。
中医防治外感主要采取扶正祛邪。对于体质偏于虚弱者,可给予玉屏风散或虫草制剂等以加强正气,提高抵抗力;同时对于不同的并发症均要及时治疗,因为其他疾病或发症也常影响慢性肾炎的治疗,如常并发咽喉炎的病人也要及时处理咽喉疾病,对于慢性肾炎并发咽喉炎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过于苦寒也不可长期使用苦寒药物,以免苦寒伤肾。
春季湿困汤水
玉米猪小肚汤
材料:甜玉米1根,党参20克,薏米30克,红枣15个,猪小肚500克
制法: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薏米、党参用清水冲洗后,再浸泡半小时,再与猪小肚、红枣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1个小时,少量食盐、生姜调味。
功效:健脾祛湿消肿。适用于春季犯困,疲乏者。
注意:尿酸高者不宜。
虫草花脊骨汤
材料:熟薏米30克,虫草花15克,甜玉米1根,芡实20克,红枣5个,枸杞15克,脊骨500克。
制作:脊骨飞水,冲洗干净浮沫;虫草花、薏米、芡实、枸杞子分别清洗干净,甜玉米斩段,加水适量;大火煲至水开后,转慢火煲1小时;放入玉米,再保持沸腾15分钟,加少量盐调味,即成。
功效:益气补肾化湿。
应用:春节湿气弥漫,身体倦怠乏力,腰酸疼痛者。
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过量。
芡实核桃汤
用料:芡实15克,核桃肉18克,淮山30克,党蔘20克,陈皮6克,猪展肉6两。
制法:洗净所有材料,放入清水适量,大火煮滚后用小火煲约1小时,加少量盐调味即成。
功效:补肾,健脾益气。
应用:适合于尿频、腰痛,大便偏烂、乏力倦怠者。
注意:便秘者不宜。
[以上资料只供参考,若有疑问,请咨询注册中医师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