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咳喘,辨痰是關鍵

咳嗽、氣喘、痰多,是呼吸道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在臨床咳嗽、氣喘的診治過程中,痰的特點是分辨患者寒熱虛實病証的主要依據。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通過咳嗽排出體外,以保持呼吸道自潔和通暢;痰若不能排出,不僅咳喘難愈,痰堵在呼吸道,容易造成呼吸不暢,甚至引起呼吸困難危及生命。咳嗽、氣喘由於其病因病機的不同,常有不同類型的痰。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寒痰:痰清稀或呈泡沫狀,色白量多,容易咳出,多咳或兼喘,或呼吸困難,病人常有氣短疲勞,勞累後加重,怕冷喜暖,口鼻氣冷,腹脹便溏,面白微腫,或肢體浮腫,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細等症狀,常見慢性氣管炎、哮喘患者。多因素體陽氣虧虛,或年老體弱,又風寒客肺,肺失宣降,水液停聚成痰所致。常用麻黃、杏仁、桂枝、乾薑、前胡、黨參、茯苓、陳皮、薑半夏、五味子等藥,祛寒溫肺,化痰止咳。

 

2、熱痰:咳嗽或氣喘,痰黃黏稠量多,容易咳出。可伴有身熱汗出,喜涼飲,咽喉腫痛,或鼻流黃濁涕,舌紅苔黃,多見急性氣管炎、肺炎患者,為熱邪犯肺,或風寒入裏化熱所致。常用黃芩、魚腥草、瓜蔞、金蕎麥、銀花、枇杷葉、桑葉、甘草等藥,清熱肅肺,化痰止咳。

 

3、燥痰:咳嗽劇烈頻作,無痰或痰少黏稠不能咳出,咳引胸痛,呼吸不暢,咽喉乾癢或有刺痛感,聲音沙啞,口鼻乾燥。舌質略紅苔薄而乾,脈細略數。咳嗽常十幾日,甚至數月不癒,多見敏感性咳嗽患者。中醫認為,是風燥傷肺,津液損傷,或肺陰虧虛,肺失滋潤,肺氣上逆而咳嗽。常用麥冬、沙參、石斛、桑葉、桔梗、枇杷葉,杏仁,浙貝母等藥,疏風潤燥,生津止咳。

“乾咳”患者有時並非無痰,而是痰濁粘稠,膠著在咽喉和呼吸道難以咳出,令人喉嚨或氣管痕癢不舒而咳嗽不止,伴有咳嗽氣逆,甚至氣喘,或咳引脅痛、胸痛,咽喉乾燥,口苦口乾,心煩,疲憊不堪。舌邊尖紅,苔薄黃而乾,脈弦數。此為肝火犯肺,要重用麥冬、沙參、桔梗、冬瓜仁,黛蛤散;以舒肝降氣,生津止咳,令氣道得到滋潤,粘痰變稀而容易排出,咳嗽自止。

 
4、濕痰:痰多色白成塊,容易咳出,咳由痰致,痰出咳止,伴有胸脘脹悶,飲食減少,腹脹噯氣,或面腫苔膩;常見慢性氣管炎患者,為痰濕阻肺,脾失健運所致,常用陳皮、半夏、紫苑、款冬花、白朮、茯苓、黨參等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促進痰液排出,令咳嗽緩解或痊癒。
此外,如痰中帶血,應儘快請專業醫生診斷。
日常防護:注意天氣變化,保暖防寒,避免感冒誘發咳喘;忌煙,避免接觸冷風、灰塵、油煙等刺激性氣體;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肥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緒穩定;適量增加戶外運動,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